藏书逸事——王 珑(2)
【发布时间】:2006-07-03
朱彝尊少时家境不好,于是放弃高考自己苦学,客游南北,博览群书,以搜集金石为乐事。到京城做官的时候,读书条件大大改善。他身边总是带着一个擅长写小楷的秘书,各地送来的书籍,遇有善本随时抄录,充作收藏。结果有人使坏,向上级告发,于是把他撤了职。他私下里并不后悔,自己做铭文曰:“夺侬七品官,写我万卷书,或默或语,孰智孰愚?”时人传说此事,名曰:美贬。
当时还有一个藏书家钱曾,是大藏书家钱谦益的族孙,钱谦益的收藏甚富,为海内少有。当年他到处寻访,终于找到了当年王世贞用山庄换来的那部《两汉书》,足足花了一千二百两银子。后来他的绛云楼失火,七十三大柜的书籍付之一炬。救火时他跳脚大叫:“天能烧我屋内书,不能烧我腹内书!”想想真是跟着心疼。钱曾的父亲也是个藏书迷,而且相当有眼力,有些版本连钱谦益看着都羡慕。钱曾跟父亲收藏图书多年,又跟钱谦益学得版本目录之学,颇有心得。钱谦益后来也老了,觉得家族中只有钱曾才能继承他的藏书,于是把自己绛云楼的余书都给了钱曾。如此一来,钱曾家的书可就多了去了。钱曾熟谙目录之学,受友人的怂恿,把自己家的藏书编成了《也是园书目》,宋元珍秘善本编成了《读书敏求记》。《读书敏求记》不仅是书目,而且多有评论鉴别之高论,于是时人都想一睹为快。可钱曾却不想示人,就弄了一个匣子,把书锁在里面,随身带着。这下别人没办法了。
朱彝尊当然非常想看《读书敏求记》,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行。恰好这一年朱彝尊到浙江监督教育工作,于是心思一动,设计宴请江左名士,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。席间觥筹交错,高谈阔论。钱曾光顾高兴了,没想到朱彝尊连哄带骗,给了钱曾的书童一大笔钱,现在看怎么也得有上万人民币吧,你想一个小书童面对朝廷大员,敢说什么呢,何况还给那么多钱,就把书拿出来了。事先安排好的几个人,在一个安静的密室,连夜抄写出副本,把书又悄悄放回去了。钱曾居然毫不知觉。后人称之为“雅赚”。
钱曾后来知道了这件事。我估计朱彝尊在钱曾跟前说了不少好话,因为他跟钱曾发誓此书决不外传。而朱彝尊到晚年怕这本书失传,就把这本书交给族人收藏,后来几经曲折,世间才流传开来。
项元汴 书屋即是黄金屋
家资殷厚多余钱,自信风雅觅珍玩。
一阵兵火烟云散,唯有俗名天下传。
项元汴,字子京,号墨林山人。浙江嘉兴人。明末著名收藏家。属于当时的暴发户,多有田产。所以有资本附庸风雅,博藏好古。你可以在很多古代书籍、绘画、书法作品上看见他的大名。如此说来,项子京也算是一个借书画古籍出名的名人。凭心而论,项子京的收藏不是爱书,他是玩儿。还有些收藏增值的想法,十足的乡土资本家味道。
好多的作品书籍到了他的手里,简直就是明珠暗投,糟蹋东西。一旦得到什么好书名迹,拿过印章不管合不合适,一通乱盖,而且还不止钤盖一个,唯恐后人不知道他项元汴的大名。所以他的出名就出名在这里了。因此,有些经过他手的东西惨不忍睹。正像叶昌炽在《藏书纪事诗》里讽刺他说:“十斛明珠聘丽人,为防奔月替文身。”
更有意思的是他经常在书卷画幅上标记价格,意思是子孙若是出售也不能赔了钱。
项子京也常常在卖到珍本后,邀请当时名家来鉴定真伪,所以他还真淘了不少好书。可笑的是一旦鉴宝结果不如人意,买赔了,我们的项子京先生顿时懊恼不已,于是想着法儿按照原价转卖给他哥哥项笃寿。项笃寿是嘉靖进士,也喜藏书。可见项子京的为人。
顺治三年,项子京死后不到六十年,清兵进浙,项家的累世之藏,就都被掠散于兵火之中了。